列印
分類: 兒童/親職性諮商專欄
點擊數: 4045

文/ 王嘉琪諮商心理師  

家豪跟爸爸在客廳一起看繪本,父子正開心說著、笑著,氣氛很好,爸爸感覺孩子跟自己很親密...
  
媽媽開門進家門後,家豪隨時起來要媽媽說故事,媽媽剛回到家想要先梳洗再陪家豪:「家豪,你先跟爸爸在客廳看繪本,媽媽先洗澡。」此時,家豪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就是一定要媽媽陪,剛剛明明跟爸爸就很要好,爸爸卻在這一刻被家豪打入冷宮般,不得寵,全完無法安撫家豪,爸爸每說一句話,家豪就是哭得更大聲,嘴裡不斷的喊著:「我要媽媽陪我~我要媽媽~」
  
這時候爸爸的心情往往很失落,不懂為何剛剛還跟自己有說有笑的孩子,怎麼會一下子就不要爸爸了!覺得孩子好像只需要媽媽,只要媽媽在,自己就被打入冷宮。爸爸嘗試處理孩子的情緒,用繪本安撫沒有用,轉移注意力孩子也不領情,在孩子哭鬧狀態下,媽媽無奈地放下手邊的事情,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每次媽媽一接手,孩子一下子就被安撫了,在一旁的爸爸深感挫折,覺得孩子好像不愛自己,不需要爸爸,幾次之後,遇到類似的狀況,爸爸自然退場,要媽媽來處理這個狀況,媽媽有時候也會生氣爸爸好沒有用,都幫不上忙...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首先,先幫爸爸療傷一下,孩子可以跟爸爸有說有笑一起讀繪本,孩子並沒有不愛爸爸,或不需要爸爸,孩子很需要也喜歡爸爸的陪伴。
  
爸爸可以觀察一下,孩子並非每一次都無法被你安撫,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常常是~
 1.孩子累的時候,此時杏仁核很不穩定,很容易因為不順心意事情就大發雷霆,即使是非常小的事情;
 2.或孩子跟主要依附對象分開一段時間(幾小時\半天\一天),再次看見會想要對方抱抱,重新充名為「安全感」、「愛」的電,就可以繼續去經驗、探索世界。
  
孩子這時候就是杏仁核情緒爆炸的狀態,需要自己認定的「主要依附對象」,往往是生活中的「主要照顧者」,才有辦法安撫他。就像很多小家庭,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出生後主要照顧者是阿嬤,父母成為假日父母。父母往往會經驗到,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媽媽、爸爸都無法安撫他,孩子那時候只要找阿嬤。
  
🔍父母可以怎麼做?
這時候,孩子主要依附者媽媽可以先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家豪,媽媽先陪你跟爸爸一起看繪本,看完後媽媽要先去洗澡,媽媽工作一天,臭臭的,媽媽先去洗香香再來陪你。」陪伴孩子一下,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往往這時候孩子要跟媽媽連結愛的需要被回應了,往往情緒就比較穩定。
  
之後再溝通:「媽媽去洗香香了,你先跟爸爸一起看繪本。媽媽洗好,我們來講你最喜歡的三隻小豬的故事。」孩子一般來說,都可以接受。
  
若過往爸爸總是會因此感到挫折,爸爸也需在一旁先調節自己情緒,幫自己從低路腦(我的孩子不需要我)的挫折調節到高路腦(孩子會哭是因為我不是主要依附對象,但是我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媽媽暫時不在身邊的情緒)。老話一句「父母好,孩子才會好」。當爸爸可以先穩住自己的情緒,當媽媽離開去做事情時,就可以接住孩子哭鬧找媽媽的行為,陪孩子渡過媽媽不在身邊的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