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陳姿曄 心理師  

上學前:
  

  • 起床時:有些孩子沒睡飽,如果家長還有力氣(可能像是吃了鐵牛運功散,喝了蠻牛),就跟孩子玩一下吧。三分鐘的親子互動,運用簡單的身體撫觸遊戲,得到催產素,買個好心情。抱抱是最常使用的,在我們家有時以棉被搭成船,唱首歌搖到客廳(歌可以簡略唱,五音不全唱,也可以快快唱,或者是自編曲)。或是,在叫醒孩子時,可以講個故事,吸引孩子的好奇,也可以豐富有趣的語言,刻意的聊著前一晚有趣的話題,讓起床成為一個親子的連結。
      
    至於,起床後如何吃早餐有可能是另一個親子戰場。有時,可以前一晚討論隔天的早餐,家長準備孩子喜歡吃且尚健康的早點。至於孩子吃的量,家長需要覺察一下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孩子穿著的衣服,也最好是前一晚,可以選擇完成。否則,一大早,要完成的事物實在太多,家長要能情緒安穩,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 上學前:在適應時期,孩子有時仍會說,「我不想上學」,「我不要跟你分開」。大人則回應孩子的感受與引導情緒流
      
    此時,不宜廢話太多,但讓孩子知道,家長理解他們的感受。我過去的經驗,可能會回應孩子,「我知道,你不想上學」、「我知道你好想跟我們在一起」,我可以抱抱你,或抱你上車。孩子也可能同時攜帶安全感陪伴物或象徵物品,我可能也會回應著孩子,媽媽就住在貓頭鷹媽媽項鍊裡陪著你上學。
      
    家長面對孩子分離時哭天喊地,心理的糾結,需要安頓自己,告訴自己不孤單,這是孩子正常過程,通常在分離當下難受,老師也會幫忙安撫,進去幼兒園加入活動,孩子可能會好多。
      
  • 到校時:接手給老師時,傳遞愛,轉身走。像是媽媽愛你,下午點心後來接你。相信老師有能力安撫孩子,像是,我過去的經驗,觀察到老師會抱抱孩子,因著學校的環境,老師也會帶著孩子看烏龜、看魚、吹泡泡、澆花。同時,家長相信孩子在過程中練習分離,建立能力,一點一滴,逐漸感受到自己能做到的自信。最重要的還是,家長面對孩子分離的哭泣或情緒,需要安頓自己的感受,以免在幼兒園上演十八相送。
      
    切記!如果你努力給孩子愛了,孩子還是哭了,那麼,就是孩子需要啊。把不必要的自責或罪惡感輕輕放下。孩子真實的經驗失落,是每個人一直都在經歷與學習的。練習面對,我要的,得不到,但情緒能被理解或被陪伴,同時運用一些方式安頓。長大後,面對分手或其他分離,像是這歷程的放大或複雜版。這是,我們可以從小練習起的。
      
    簡單說,但做起來絕不簡單:
    同理:我知道你想跟媽媽在一起,不想上學,攜帶安全感陪伴物。
    設限:(可惜,還是得上學)不一定要說出來,你仍舊載孩子去上學
    引導:陪伴孩子,不想上學的感受,像是難過或失落,被大人協助安頓。孩子在過程中內化情緒安頓的方式。

【上學哭哭,十八相送,該如何是好?】 

part I  
part II 
Part III 
part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