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王囡 中國心理諮詢師、荷光中國性諮商培訓學員
審閱修訂/李竹薇 性諮商師

     需要承認的是,我們遇到了一個悲喜交加的現實:時代高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捷,但事物常有兩面性,這高速發展的背後常常暗含一些瘋狂生長的事物,令人難以忽視,譬如色情。從農耕社會的紙筆表達到今日的網路色情,從早些年間讓人血脈賁張、面紅耳赤的小黃書到如今網頁中隨時彈出的裸聊申請......網路色情的無孔不入與日新月異已經讓人無法置身事外,淡然處之了。

      曾經,市場不斷迎合我們的欲望,如今我們的欲望卻被市場牽著走,難以獲得靈魂的寧靜。光怪陸離的網路色情世界帶給我們的影響是多元的,作為成人的我們,在積累了一定的性知識和性經驗後,對性的真實與幻想能夠進行較好地區分,可以用較為成熟的心智面對網路色情。但對正處在心智發育關鍵時期的孩子們,他們將如何在享受網路的同時,面對紛亂複雜的網路色情呢?

      筆者對於這個問題苦思良久,決定從三個問題著手,逐步解析終究什麼是網路色情。

一、當我們談論色情時,我們在談什麼呢?

      40多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Potter Stewart對色情的評價廣為流傳:“我不能給色情下定義,但是我看到的時候我知道它是。”雖然這是一句稍顯主觀的論斷,但卻道出了一個關鍵資訊,即:色情存在於觀看者眼中,你覺得它看起來是色情,那麼在那一刻,它就是色情。許多古希臘的裸體雕像在創作時被視為藝術,中世紀被視為色情,進入現代又被列為藝術。換言之,色情不見得是有一個完美的標準,而是事關當時社會文化與個人的性價值觀。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共同的性價值觀覺得會誘發性慾的物件,在當代會被稱之為色情,而這其中又存在著個別差異。

     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色情,我們常會慌亂地不知如何是好,簡單做法是將之一股腦地消滅,但這種慌亂抑或武斷的做法有利有弊,因為同樣是「性訊息」,有些可以作為性教育的素材,有些則是為了崇尚人體之美的藝術或文學,而有些則只是為了刺激性欲並讓觀看者對色情本身產生依賴。觀看者的眼光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意義也就截然不同。

     當我們因為懼怕色情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而採取完全禁絕方式來處理所有「性訊息」時,譬如,在家裡、學校教育中盡量消除所有性相關的資訊,談論到“性”議題時採取迴避或批評的態度……等等,某部分而言似乎保護了孩子,但同時冒的風險是,孩子無法獲得與其成長發育相適應的性知識,也很難在與大人的引導、討論下習得對於各類資訊的鑒別力,更無法訓練出對色情資訊的健康免疫力,甚而,因為被嚴格禁止而衍生出更多的好奇。

      但,點開網頁就能看到的氾濫「性訊息」,家長怎麼無法不害怕、焦慮?此時不如停下來想想,我們怕的到底是什麼?

二、當我們懼怕色情時,我們在怕什麼呢?

      我們對於色情資訊的態度常常是複雜的,一方面覺得作為生活的短暫調劑品可以適當舒緩壓力、放鬆神經,另一方面看著很多人陷入色情癮中不能自拔而厭惡或同情。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受其影響時,內心則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感。那麼,同樣是色情資訊,為何在我們心中常常會造成不一樣的波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則需要瞭解色情對我們的影響。一件事物的存在總有其合理的原因,對於色情,其利弊參半的性質需要客觀認識。

      色情是如何給人帶來愉悅體驗的?主要有以下四點:
         1、即刻性興奮:色情影片將鏡頭直接對焦在性生殖器及性行為上,通過畫面聲音
             等刺激能夠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讓觀者產生性興奮;
         2、絕頂快感:觀看色情時會令人產生性興奮,而性興奮則會促進大腦釋放神經遞
             質多巴胺,而多巴胺也稱為幸福素,是讓人產生快感的重要化學物質;
         3、大權在握:流覽數目繁多的色情影片時,常常會讓人產生一種朦朧的君臨天下
             感。畢竟這種流覽與觀看直接體現在人類最原始與本能的性上,令觀者產生一
             種虛幻的力量感毫不意外;
         4、豐富性幻想:絕大多數人是存在性幻想的,而種類繁多的色情影片則為性幻想
             提供了源源不斷得到素材。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認識到色情可能對我們帶來什麼傷害?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與個人價值觀等相悖:色情影片中傳達出來的性暴力、對女性的物化等資訊與
              我們健康的價值觀產生強烈衝突;
         2、降低正常性生活的快感:若我們將色情影片帶來的強烈性刺激視為理所當然,
             有可能會提高性快感的期望閾值,進而導致很難在正常性生活中獲得快感;
         3、損害伴侶間情感連接:若伴侶雙方能夠對觀看色情達成一致,則不大會影響其
             親密關係;但若一方沉迷於色情世界、羞于向伴侶啟齒時,隨著時間積累,將
             導致親密關係的隔閡及隱瞞;
         4、嚴重者產生犯罪行為:很多色情影片的主題是觸犯法律的,譬如兒童色情、強
             暴主題色情、非意願非安全性行為等,當觀者沉迷於此類影片,混淆了現實與
             幻想界線時,有可能付諸實施。

      以上只是較為粗略地探討了網路色情對生活的一些影響,作為家長,看到這裡是否浮現確實應該與孩子一同抗網路色情的想法?

三、當我們對抗色情時,我們在對抗什麼呢?

      光是將孩子與色情這兩個名詞聯繫起來,很多父母便立刻感到不悅甚至憤怒的。因為在他們心中,孩子是純潔的化身,而色情卻是汙穢不堪的代名詞。

      渴望孩子能夠完全和性無關,這也許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但這種認識卻不是完全的真相,現實中的孩子也有性,也有性慾,更有性好奇,如果父母堅持這個觀點,而對所有性訊息避而不談,反而是危險的。

      面對殘酷的現實吧,生於網路時代的孩子們,真的很容易接觸到色情資訊,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獨立接觸網絡世界的機會增多,網路色情侵襲防不勝防。

      但,好消息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但接觸到網路色情後的態度卻不盡相同。譬如說,有的孩子點到了網路色情媒體之後好奇看了一下就覺得無聊關掉,一樣過生活;有的孩子點開來後和夥伴討論胡扯,幾天後膩了也就忙社團玩遊戲去,不再執著;也有的孩子點開後嚇了一跳向父母討論、詢問,當父母有耐心的解答為什麼這類型訊息不適合孩子觀看,以及這類訊息存在的目的後,孩子也就持續去找更有趣的訊息;但,也有的孩子發現後開始瞞著父母每天偷偷刻意點開觀看,覺得罪惡感深重、羞恥卻又停不下來。

      這種不同的反應與影響,取決於各種因素:譬如年紀大小、發展階段、組團觀看還是個人感受、刻意尋找還是無意看到、色情影片內容本身的強烈程度等等;也取決於宗教信仰、家族期待以及社會環境對性的價值觀;也受父母處理態度的影響,開放理解或責駡禁絕,會對孩子日後面對色情的感受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更進一步分析孩子繼續觀看或沉迷色情的原因,我們得到了以下四個資訊:
        1、學習性知識:一方面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性困惑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色情片唾
             手可得,於是沒受過足夠性教育的孩子通過觀看色情片來滿足自己對性與成長的
             好奇心;
        2、同儕壓力:年少時,分享禁忌內容可以加強社交連結,當觀看色情影片可以拉近
             自己與朋友間的距離時,很少有孩子能抗拒觀看誘惑;
        3、性愉悅和性興奮:因為孩子也具有對於自己身體、他人身體好奇的欲望,也會有
             性興奮的感受,特別是青春期後,色情影片也會刺激他們產生性興奮。這種說不
             清道不明的性愉悅和性興奮常常會驅使他們不斷觀看色情影片;
        4、精神減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常常會因個人成長或者家庭、社會
             原因產生心理與精神壓力,當他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宣洩管道時,色情能夠帶他們
             短暫逃離現實生活,舒緩壓力。

      那麼,針對上述探討,我們有何新發現呢?當我們試圖説明孩子對抗網路色情時,我們對抗的究竟是網路色情本身呢?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性教育、親子陪伴、社交訓練和情緒管理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的問題,也許網路色情問題只是我們在家庭教養過程中的一個引爆點,它引爆出的與其說是令我們諱莫如深的性與色情,不如說是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產生的必須修繕的教養Bug,對嗎

     在探討了以上三個問題後,我們會對網路色情資訊多一些瞭解,這種瞭解是非常必要的。畢竟,要説明孩子們降低網路色情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知己知彼。當認識了這個讓我們談之色變的網路色情世界之後,內心湧起的恐懼感以及保護欲會激發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麼。那麼,究竟怎樣做,才能保護我們的孩子免遭網路色情傷害呢?之後的文章,我們會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The Porn Trap: The Essential Guide to Overcoming Problems Caused by Pornography. Wendy Maltz & Larry Maltz .Harper Collins e-books.London,2008.
2、  人類性幻想.Brett Kahr.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09年.
3、  Good Pictures Bad Pictures. Kristen A. Jenson & Gail Poyner. Debbie Fox, Washington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