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如果今天在台灣,生活的自由與安全,是一個幸福,
這一切,是由於法律能優先於人民意識建立保障人權的基礎,
進而從官方到民間團體到老百姓的日常對話中,
由各方方方面面的努力帶動社會意識學習尊重與理解。

意識的轉化,從本位主義要學習換位思考,是一個艱困的歷程。
然而,在台灣的人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

1996年11月30日彭女士遇害,
促使立法院在1996年12月31日,一個月內加速通過延滯多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在1997年1月22日公布實施;教育部也於1997年3月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今「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並且規定學校必須有兩性平權教育時數,此即《性別平等教育法》之法源。(摘自維基百科)

1998年6月24日因為鄧如雯案促使
『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家庭暴力防治法與民事保護令的國家。

2000年4月葉永鋕事件,
(以下沿革摘自維基百科)
促使教育部由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紀惠容、王麗容、蘇芊玲、畢恆達等組成調查小組,他們在將事件與後續處置等製成記錄後,於報告書中呼籲教育部重視校園性別問題。
2000年10月,教育部發起「新校園運動:反性別暴力」活動,強調除了尊重傳統兩性外,也應尊重不同性傾向和性別特質的人,並破除刻板印象、消除暴力。
2000年12月16日,教育部宣布「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政策從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性別多元教育
2000年,同志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籌畫拍攝葉永鋕紀錄片
2001年,教育部推動性別教育的主題訂為「多元性別、校園安全」。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定時更注重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等內容。
2006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擁抱玫瑰少年》以紀錄葉永鋕事件,並藉此探討其性別教育意涵。
2007年,教育部拍攝紀錄片《玫瑰少年》。
2009年,《玫瑰少年》發行,送至全國高中作為教材。
2015年11月7日,臺灣歌手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加場,在演唱歌曲「不一樣又怎樣」前,播放由導演侯季然執導訪問葉永鋕媽媽的「玫瑰少年」葉永鋕紀錄片,呼籲大眾關注校園性別暴力霸凌問題。

過去的台灣,許多人生命以不同的理由(性侵、家暴、性傾向與性別認同)默默的受傷或消逝,
或許在大部分的人心中這只是眾多社會新聞中的一條,
然而,有心人士,卻不輕看,逐漸在這些日日發生新聞中激盪社會公義的思想,集結出力量,

因此
彭婉如、鄧如雯、白曉燕、葉永鋕,等等等等的生命,
才能起到對台灣深具影響力的作用,
從個人痛苦的境遇、生命的消逝,激發與凝聚出,從法律對人基本人權的尊重,
這一切是由於法律能優先於人民意識建立保障人權的基礎,
進而從官方到民間團體到老百姓的日常對話中,由各方方方面面的努力帶動社會意識學習尊重與理解。

『向愛致敬』~~合十致敬
向這些重要的名字,背後所代表的是許許多多因著自身自然的狀態而受傷的人致敬、無論是女性、性別、性取向、身體狀態與主流相較是弱勢者。
你們的境遇與生命,換得意識轉變,
願台灣人民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學習,尊重的意識不再需要再以『他人的痛苦』來換取。

『向愛致敬』~~感謝以下為基本人權與人民安居樂業努力的先進與團體
現代婦女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
彭婉如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
白曉燕基金會

附註:謹記台灣言論自由與民主也使許多人受苦與犧牲生命換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