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陳姿曄 心理師


演講與談性工作坊的家長,及身邊同溫層的友人,有些家長是可以與孩子談性,像是透過繪本共讀,可以很自在的說出身體及性器官的名稱,也理解孩子在幼兒時間,很常有好奇探索的欲力。但家長提出最困難的往往是社會文化,三姑六婆,長輩親戚或豬隊友的質疑或反應。
  
像是孩子在家不穿衣服,去公園穿裙子露出內褲,直接說出陰莖等生殖器官的名稱,在這些情境時,他人的言語或眼光,透露出質疑的氛圍,家長不知如何回應。
  
我們容易被干擾,彷彿別人一句話,親職玻璃心就碎滿地,心中OS我這樣做對嗎?這樣是不是會真的害了孩子?我是不是沒教好孩子?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日常性教育難有一個標準答案。貼近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與語言,才是善待自己的方式,也放下了應該如何做的堅持。因為性,我們糾結,我們困惑,我們成長,我們得以靠近自己。
  
所以,依我自己的經驗,稍微整理幾個方向,讓家長參考在落實日常性教育時,面對他人的目光,我們該如何反思與準備,找到屬於自己的回應方式。


鏡面/大人回應力:
覺察反應:
日常生活中,孩子性相關的好奇、探索與表達時,站在親職角色的我們,對於長輩或親友的一句話,感受如何?
  
想起,昨晚女兒洗完澡,老樣子衝出浴室,只拿了褲子穿上,裸著上身在餐桌上吃飯,阿公剛好進門一起來用餐,說了一句「瑜~你怎麼沒穿衣服!」,阿嬤看到女兒沒穿上衣吹電風扇,也說了一句「這樣會冷到啦!」我想起我老爸,夏天在家幾乎是裸著上半身,因為天氣實在太熱了,但我們也不覺得有何不可。
  
此時,我內心忍不住OS,這大熱天,怎麼會冷到呢?日常中有太多的訊息看似是合理,但其實是許多錯誤的知識,我把它視為常態。因為,資訊是不斷更新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此刻所知道的知識,何時會被翻盤,而我們只能保持著學習,所以長輩的訊息,是當時的年代學習到的,不見得適用此時。
  
於是,我思考著如何回應公婆,我評估的是孩子與公婆的關係,還滿好的,孩子面對阿公阿嬤的質疑,似乎也不被干擾,於是,我靜候著。似乎,就停止了這些質疑,全家繼續享用晚餐。
  
而我觀察我家中的長輩對於孩子,仍因為他們愛孫女,也不太會像我們母職一樣,很容易掉入權威拉扯,覺得你怎麼不聽我的。所以,長輩對於孫字輩的孩子,似乎不順從,不見得不能承受。
  
有時,若是阿公阿嬤反覆著一直唸著孩子,孩子並未有能力說出他們想要裸身的需求,此時,我就會考慮回應阿公阿嬤,像是,「他們會冷會自己去穿服的」,或是「她喜歡當泰山啊~不穿衣服,從小你是看大的,不意外啊!」
  
衡量目前與對方的關係與互動,及自己能做到的程度?要如何回應隊友、親友或公婆的一句話,你想要與對方關係維繫在哪個程度?如何表達出適合自己,也能說出口的語言,帶著善意的回應,理解他們的擔憂,如何讓他們買單,如何讓話語發生效果?這可能是需要想想的。
  
而當你面對其他人的質疑,都說不出口時,也可以好奇一下,這個感受與過去什麼經驗有關?首先,需要照顧的是自己的感受。可以自己找個安靜的時間問自己,也可能是找另一伴聊聊,可能是找友人聊聊。
  
記得,當坐在親職位置,想要嘗試不同於過去被對待的方式,想要給予孩子性教育更多可能,嘗試的路上不一定順遂,願意反思,願意學習,你已經是夠好的家長了。

如實反應:
如實的回應孩子。大人的感受,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承認自己的有限是重要的,我們也在向孩子示範,接受自己的有限,但仍相信自有一個出路。
  
倘若,面對親友或長輩的質疑,你覺得很為難,或暫時還沒辦法找到好的方式讓對方理解,暫時不想要增添自己的麻煩。你也可以讓孩子知道你的困難,你還在學習中,但我們仍舊可以傳達,身體或性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歷程,不是隱晦或羞愧的。像是以簡單的話語,回應孩子的好奇探索。
  
例如,「你問的問題真好,但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找了答案再告訴你。」或是「我覺得你這樣沒什麼不好,但媽媽也暫時想不到一個好方法,如何與阿公阿嬤溝通,而我找到好方法之前,在阿公阿嬤在家,我們就穿起衣服,如同,回到外婆家時,我們也討論好穿著衣服。


🎯家長可以想一下,如何讓孩子
  
界線反應:回應人際,表達界線
與幼兒談性教育,可以有許多路徑與方法,達到同樣的目的,而我們可以為自己找出那條出口,是專屬自己的。
  
可以的是,為孩子支撐出一個空間,是你也感到自己,而孩子也可以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以裸露的例子來說,可以像是長輩不在時,或是在房間時,或是睡覺時等。
  
無論你決定在長輩前制止孩子,或是允許孩子,事後,都是可以跟孩子對話的。
談話的目的,讓孩子不以為你的制止覺得被否定或不被愛,或是舒緩他們的不安。讓他們知道,大人也有為難之處,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但仍舊不放棄練習或突破,或找資源。
  
那麼孩子會知道,不是誰對誰錯,而我們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仍舊是愛無限。愛你,我們可以嘗試找到允許的空間,讓你探索。
  
倘若你想試試看,為孩子支撐出允許好奇發展的空間,那麼,想好如何回應外界的聲音是重要的。例如,「你的疑問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問題,讓我想一想」,「謝謝你的關心,幼兒階段這個行為是很正常的喔,我也查過一些訊息~」或是,「我以前也是會擔心的,現在心臟變大顆了,當媽的臉皮也被訓練變厚了」,或是,「謝謝你,我理解孩子這階段是的發展,我們已經跟孩子討論過了~~」或是,「我們小時候也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嗎?」等
  
你可以想想,屬於自己回應的語言。想好,是為了安頓自己。
  
對話反應:
面對在情緒中,孩子也直接經驗被其他旁人的語言,像是「你怎麼都不穿衣服,會冷到。」、「這樣羞羞臉」等語言。
家長可以釐清孩子的感受,大人不將自己的情緒添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說出感受,情緒有出口,大人接得住,有時孩子不見得一定會受傷。
  
無論你,依著孩子的年紀,以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事件的脈絡。像是阿公阿嬤擔心什麼,他們為何是用這些語言,而媽媽的反應為何?媽媽是如何想的,而家長看見孩子的反應為何?等
梳理過程,離開對與錯的評價,是拓展眼界,是連結關係。
  
同時,也可以支撐孩子對身體的感受或好奇探索的欲力,像是可以好奇孩子該行為的感受,我們能打開對於孩子的好奇,孩子就能感受到愛與連結。像是家中女兒經常是全裸入睡的,有一次好奇問著孩子,那是什麼感覺,女兒以充滿溫度的口吻說,「那是一種很舒服很溫暖的感覺」。
  
資源反應: 
面對落實性教育,身邊是否有一群同樣價值觀的好友或團體,育兒的路上,如果有支持團體,比較容易走得長走得久,甚至大家可以腦筋激盪想方法。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原來面對他人質疑,我們感到脆弱,我們感到憤怒,我們感到無力,我們感到困惑,許多複雜的感受,是我們共同經驗的,我們一點都不孤單。當然,若時運用了身邊的資源,你仍舊卡關,那麼找談性的專家資源,或許是能幫到你的。

萬花筒/共創關係力:

上述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讓性可以不斷萌芽與茁壯,家長在育兒的路上,因著想要與孩子談性,我們一起成長,育兒或談性路上的酸甜苦辣,並非只有你獨嚐,我們共同在經歷,想起我一開始要正確命名陰莖時,被我先生質疑與白眼,這樣好嗎?我也曾經不安,也曾困惑,但我們都有彼此。而日積月累,我們會看見,性,是那麼的自然,也可以是讓我們親子貼近彼此的親密。
  

        談性的路上,找出適合自己的鏡面反應,繪出屬於自己的親職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