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愛與放手金句1

文/江欣怡心理師

當孩子面臨同儕間的性語言與玩笑,如何處理與回應?​


① 覺得這樣的行為不OK,要孩子遠離這樣的同學​
② 覺得要孩子表達拒絕,說明自己不喜歡這樣的互動​
③ 告訴老師,要老師與學校介入處理​
④ 覺得這很平常,不用特別處理​

在愛與放手的第五課裡,作者呂嘉惠心理師提到了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反應,然而對孩子而言,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所面臨的人際與世界,已不如幼兒時期的單純,過去我們教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可能不再完全適用,因為孩子可能同時也會開始有其他如人際歸屬、認同等需求,並試著想要兼顧與找到平衡:孩子也許不見得想要告訴老師把事情弄大,也不見有能力可以遠離,或也無法忽略這些感受…孩子開始更多的經驗到人際互動中的複雜、困惑與無力。若只是要求老師或學校出面介入禁此,但孩子對於性的發展、好奇與各種感受,並沒有因此停止不前,可能也只是將這樣的行為轉為地下化。​

有沒有很難?!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所面對的人際場域愈發複雜,對家長來說也十分的挑戰與不容易,或者也感到同樣的無力。​

對孩子而言,面對這樣的人際場境,他需要的,或許不是一個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可以先嘗試了解他在人際中的狀態與樣貌,例如他與這些朋友的關係互動如何,以及他在其中的感受與想法,是感到困惑不解,或是覺得不舒服,或覺得還好…可以傾聽與協助梳理他的感受,了解他如何因應,在他需要時,一起激盪人際應對的方法,或者有哪些資源可以尋求協助。​

這個過程,也就是協助孩子找到力量與建構能力的過程。同時也協助孩子在這些讓人感到困惑或者有點混亂複雜的事件中,逐步釐清自己是誰,安頓自己,儘管外在世界可能愈來愈複雜與困難,但知道自己不孤單、是被愛的,於此同時,家長同時也就將這些困境,轉化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機會。​

這也體現了以依附關係為主體的性教育,目標是在孩子準備進入青春期之前,重點將在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因為有關係,才有影響力。」​

不過,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任務,意謂著無論是家長,或者是面對兒裡青少年性發展性議題的助人工作者的我們,都必須要能覺察自己,安頓自己的焦慮、無力以及各種感受,才能穩住自己,陪伴孩子在他的經驗中找到他的力量。

而在感覺到困難、不確定,或者感覺到自己的擔憂焦慮無法被安頓時,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找到好的支持團體一起討論,知道自己在面對孩子狀況不是一個人,感到不孤單,也是家長可以為自己做的事!​ (更多資源歡迎看下方課程推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