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嘉琪 諮商心理師 / 性諮商師

近幾年很多演講主題是「家長談如何跟孩子談性說愛」,每次講完都可以感受台下家長們對性與性教育的焦慮被看見,他們的肢體、表情都放鬆了,對於演講內容點頭、認同,伴隨思考樣子的表情也變多。

原來性教育跟他們想的不一樣啊!
原來性教育內容這麼多樣、這麼豐富。
原來性教育是在教愛與尊重,包含自己與他人。
原來性教育在教「關係中」各種能力來展現愛與尊重。

[將性焦慮轉化成能力跟孩子談性]

就我的觀察,家長目前直接感受的「焦慮」往往是不知道怎麼談性?怎麼教性教育?也擔心一跟孩子談性,會不會就鼓勵孩子談戀愛!會提早發生性行為?或是同志教育就是在教孩子變成同志?...等。這些擔心若家長無法轉化成孩子談性的內容,或沒有具備跟孩子談性的能力,往往就被焦慮籠罩,當孩子跟你求助時,家長往往看不懂、也看不清孩子當下的需要,孩子往往需要感受能被了解、有人可以協助他們釐清自己感受,幫助他們了解他是誰,協助他們完成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

家長性焦慮解決之道,往往直接複製自己父母那年代所使用的「防堵」、「禁止」、「嚴加控管」等策略,企圖營造一個無性、無慾的社會,這些防堵策略,是希望減少孩子可能因性而受到傷害的機率。例如:「戀愛」,家長總希望延緩孩子談戀愛的時程,想像著年紀大些,能力好些,比較不會受傷,或是比較知道如何挑選對象...。記得高中時期,爸爸第一次性教育的內容就是跟我說:「18歲以後你才可以談戀愛。」然而,我們都知道青少年不會因過了18歲生日,19歲的第一天就具備談一場戀愛的各項能力啊!

事實上「防堵」、「禁止」這些方法,根本無法幫助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因著性賀爾蒙促成第二性徵發展,青少年們在其「性別發展」、「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吸引力」、「性慾」、「情慾」、「戀愛」...等已經在其生活中,若自然展開,家長們對孩子的各種擔心,如何轉化成親職能力,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度過這些性發展任務,才是最能夠可以幫助孩子的方法。

[成為學習型家長,裝備與孩子談性的能力]

可惜的是,過去台灣家庭幾乎沒跟孩子談性,學校沒教,現今的家長們要跟孩子談性往往覺得很卡,日子一天天過,孩子也就長大了。或者說,我們也就是這樣長大了。然,你回頭看成長過程或是苦澀的青春期,是否也已經留下性傷害的刻痕,像是,遇到露鳥俠、告白被拒、不舒服身體觸碰...這些不同大小、深度的痕跡,正等你的重新看見並撫慰。

如果家長們期待孩子成長中,有一個準備好的大人可陪伴他們談性,讓他們遇到困難時,詢問對象不是「google大神」、「性知識矇懞懂懂的同儕」、或「找資料自學」,孩子到底學習到什麼,收集到知識是對是錯!?親子關係沒有連結,家長無法把關,更無法了解。

家長自己可以先成為學習型的家長,透過演講、閱讀與親職性諮詢,協助自己準備好相關性知識、談性的態度,當一個準備好跟孩子談性的父母,先裝備自己的能力,協助孩子度過成長中的性困擾。若你還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性,親子關係溝通管道若暢通,孩子願意跟你求助,你就可以陪孩子一起找資源,一起想方法,「一起面對」的歷程,更是性教育最美的力量,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

[支持學校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讓孩子知道有準備好與其談性的大人]

若家長不知道怎麼教性教育,請支持孩子在學校透過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愛自己、他人的各種能力。教育部從101年開始,不斷協助學校老師透過研習讓老師學習如何在學校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課綱設計亦搭配孩子性心理、性生理發展,發展出適齡的性別平等教育的教材,包含:性教育、情感教育與同志教育(教育部網址:https://reurl.cc/MkdaW),主要目的都是希望性教育在孩子成長中不能再缺席了。

我支持學校持續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讓孩子知道有準備好的老師、適合的教材,一步步讓孩子可以有足夠的性知識、情感教育分辨喜歡、欣賞與愛,認識第二性徵發展的身體感受、如何適當追求、被拒絕如何情緒調適、分手情傷處理、尊重人我界線...等,師生關係可以有正向連結,有談性的基礎,孩子遇到問題「敢」與「願意」求助老師,這才是學校端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情,讓老師、學校資源成為孩子不要因性而受傷的最佳防護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