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專欄

文/王嘉琪 心理師

小嘉的故事
  四歲女孩小嘉,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坐著校車到學校,下課再坐著校車回家,回家後小嘉開心的在家裡跑跑跳跳,媽媽問她今天學到甚麼,學校好玩嗎?小嘉都說好玩,也可以回答出老師今天教甚麼…媽媽很開心小嘉喜歡上學…
  日子一天天過,第一個學期快要結束,有天,老師一樣坐著校車要來接小嘉上學,戰戰兢兢問了媽媽一個問題:「王媽媽,小嘉是啞吧嗎?因為沒有聽你說過她是啞巴,但是我在學校沒有聽過她講一句話。」
  小嘉媽媽驚訝到說不出話,回神後才回答:「不會啊!她在家很多話,很吵,在學校都不說話,怎麼可能?」
小嘉在媽媽鼓勵下,願意在學校說話了…之後某一天…
  老師又問了媽媽:「小嘉在學校都不睡午覺,也不吵不鬧,就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大家睡覺。不做任何事情,就是安安靜靜地待著。問她為什麼不睡覺,就說要顧包包。怎麼勸都沒有用。」
  媽媽這時候有點生氣了,回答:「怎麼都沒有跟我說呢?」並跟老師說:「你試試看,把她的包包、鞋子放在她身旁,陪她睡覺,應該就可以。」老師嘗試結果,果真小嘉願意睡覺了。這位四歲的女孩就是我,一個「堅持度」很高的小孩,「適應度」也比較弱,但是我的媽媽很了解我,知道如何跟老師溝通陪伴我成長。

孩子獨特的氣質
  每個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帶著他們獨有的樣貌來面對內在(例如:肚子餓)或外在(例如:聲音、光線、肢體觸碰)刺激的反應方式,稱為「氣質」,孩子對於刺激的反應方式往往是天生的,並非後天養成的。例如:有些家長會說孩子很好帶,三個月就可以一覺到天亮;有些家長每晚都睡不好,困擾孩子都一歲了,怎麼還是每天晚上不睡覺,一直哭鬧,非要到凌晨五點,才會自動進入夢鄉。值得注意的是,「氣質」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方式,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但孩子氣質與父母教養所產生的互動模式,可能造成親子間複雜的連鎖反應。

幼兒氣質量表介紹
  這些天生的氣質,總會讓父母有時候摸不著頭緒,也困惑著如何了解孩子的氣質,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長。除了可以讓父母陪伴有方向以外,也可以減少父母陪伴孩子的挫折感。我們就來談氣質這個主題,各位家長也可以想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聽聞有一些讓爸媽印象深刻的成長故事;或是孩子現在哪些部分總讓你傷腦筋、頭痛不已,是否跟孩子的氣質有關呢?
  在國內最常使用的「幼兒氣質量表」,將孩子的氣質分成九個項目。包括:
1. 活動量:指孩子在一天當中,動作快慢與活動量的多寡。例如: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在床鋪上的揮動小手、小腳或是翻身等活動程度就有活動量上的差異。
2. 規律性:指孩子反覆的生理活動,什麼時間睡、醒、肚子餓、排泄。如果孩子這些生活作息的規律性高,父母比較可以規劃自己的時間,照顧起來會覺得比較輕鬆。
3. 趨避性:是指孩子對新的人、新的地方或是新的事物(食物、花草、玩具…等),最初反應是接受或是退縮/拒絕的態度。例如:孩子對於新的食物,連聞都不聞,直接拒絕?還是會聞一下,之後嘗試看看?
4. 適應性: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況。例如:有些孩子雖然內向害羞,但是適應力好的話,可能新的阿姨到家裡作客,雖然剛開始會躲在父母後面,但是很快就可以跟新阿姨玩在一起。
5. 敏感度/反應閾:是指引起孩子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例如:敏感度高的孩子只要尿布有一點點濕,就會覺得不舒服,而嚎啕大哭。
6. 反應強度:指孩子對外界或內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它可以藉動作、語言或情緒表現出來。反應強度比較大孩子,其喜、怒、哀、樂或需求等,會比較容易被周圍的人察覺出來,例如:開心的時候笑的很大聲或是難過時哭的驚天動地。
7. 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像是光線、聲音、人或事物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例如:有些孩子玩玩具時,旁邊稍有聲響就轉移注意力尋找聲源;有些孩子則會專注在自己的遊戲中。
8. 堅持度:指孩子正在做或想做某件事時,如果遭遇到外來的阻礙或是遇到挫折時,會克服阻礙而持續下去或是放棄活動的程度如何。例如:堅持度高的孩子,拼圖時不管花多少時間,一定要完成才肯罷休。
9. 情緒本質:指孩子一天當中,行為表現出愉快、友善、和悅與否的比例。就像有些大人會說,這個孩子很「笑面,比較疼人疼(台語)」。
  再次強調,「氣質」沒有絕對的好/壞,有時候在不同場域,同一個氣質會讓父母有很不同的感受。例如:孩子拿到一個具有挑戰的玩具,堅持度高者,可能會鍥而不捨地拼出成品,而堅持度低者,可能很快就放棄了;也可能因為堅持度過高,孩子為了要吃一個蛋糕但未被允許,因而哭泣一兩個小時,令父母頭痛不已。

互為主體的親子關係
  筆者過去在帶領家長成長團體的經驗中,有一次討論到孩子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聯,引發熱烈的討論。A媽咪分享對自己的覺察,好像比較偏心妹妹,認為她就是可愛啊!妹妹起床會笑笑地看著你,感覺心都要被她融化了;姊姊不一樣,姊姊起床後臉臭臭的…。這時候,B媽媽附和著,真的會這樣,妹妹就是太可愛啦,好像不自覺就對老大比較嚴格。
     親子間的關係是「互為主體」的在彼此影響著,孩子的笑臉換來父母正向愉悅的回應,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父母有好的影響力,繼續給予父母燦爛的笑容,父母開心自己的孩子像天使般,繼續以天使般的溫暖的表情與笑容回應給孩子,孩子與父母正在建立好的互動循環,彼此感受到被愛、被呵護,這就是互為主題性。反之,如果孩子天生氣質比較不會主動笑,或是表現出所謂的臭臉,父母有時候會覺得熱臉貼冷屁股,回應孩子的的方式變成就事論事、表情一般,互動一段時間之後,親子關係可能建立在教養與規則上,孩子可能會比較感受不到愛的流動,感受到父母的嚴格。
孩子氣質有九個向度,組合起來會有各式各樣的樣貌,像是:孩子若是堅持度高(哭鬧久)、情緒反應強度大(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適應能力弱(到新環境還是要黏著父母)、趨避性高(很難接受新的事物)…等。一些比較讓家長傷腦筋的氣質反應在行為層面時,容易讓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形成一個負向互動迴路。例如:若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父母怎麼溝通都無法讓孩子平靜下來,父母與孩子都感受到挫折。若此時父母被孩子激怒而在大庭廣眾下打/罵小孩,企圖停止孩子哭鬧,結果更無效之外,反而哭鬧得更厲害,父母與孩子都再次累積一次挫折,彼此在關係中都覺得受傷,親子互動成為負向的循環者。

孩子我想更懂你,找到適合陪伴你快樂成長的方式
      當父母可以了解孩子行為樣貌可能與氣質有關,在遇到孩子出現讓自己頭痛的行為時,試著先呼吸後,再試著在大腦中先跟自己對話,幫助自己穩定情緒。像剛剛的例子,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的行為,如果是氣質因素,父母就可以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給我難堪(非動機因素);溝通無效也並非是我管教不當或不會教小孩,孩子需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其內在世界所感受到的情緒;孩子無法停止哭鬧行為,只是孩子沒有能力幫自己停止大哭,並非不願意,需要父母幫忙調適情緒。
孩子我想更懂你,這是我聽到父母在家長成長團體中最常問的問題,父母總希望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原因,找到適合陪伴孩子快樂成長的方法。身為父母,若能了解孩子的氣質,接受孩子天生氣質的特性,學習用適合孩子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長,除了可以減少父母認為孩子怎麼總是故意找我麻煩的挫折感外,更可以增加親子關係的良性互動。